并购市场动态
据Wind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包含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呈现出“量减价增”的显著特征,全市场共披露3,531起并购事件,同比下降3.92%;交易规模约7,983亿元,同比上升约1.86%。百亿元规模以上的并购事件共10起,其中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的事件以1,159.67亿元的交易规模排名第一;新奥股份子公司收购新奥能源65.89%股权的事件以552.97亿元的交易规模排名第二;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的事件以172.13亿元的交易规模排名第三。
从财务顾问参与并购事件的规模来看,以并购事件首次公告日为统计口径,中信证券以1,981.98亿元位居财务顾问榜首,中金公司和中邮证券分别以1,189.77亿元和1,159.67亿元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以并购交易完成日为统计口径,东方证券以990.42亿元位居榜首,嘉林资本以976.28亿元位列第二名,浩德融资和中银证券以976.15亿元同时位列第三名。
1、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规模与趋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披露了3,531起并购事件,同比下降3.92%;交易规模约7983亿元,同比上升约1.86%。
2、地区分布与排名
从各参与方所属地区分布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活跃的地区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并购交易规模为1,548亿元,同比下降35.36%;第二名为天津,交易规模为1,439亿元,同比上升76.95%;第三名为广东,交易规模为1,320亿元,同比下降41.56%。
3、行业分布与排名
从并购标的方所属的行业分布来看,并购规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交易规模为1,618亿元,同比上升256.04%;材料行业交易规模为888亿元,同比上升63.97%;公用事业行业交易规模为740亿元,同比上升196.55%。
4、并购方式分布
从并购方式分布来看,协议收购类并购事件以3,188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一,占到总体规模的37.96%;外部吸收合并类并购事件以1,455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二,占到总体规模的17.33%;增资类并购事件1,044亿元为第三位,占到总体规模的12.43%。
5、并购目的分布
从各参与方的并购目的分布来看,战略合作类的并购事件以1,852亿元规模占到总体交易规模的23.18%,横向整合和私有化分别以1,136亿元和553亿元占到总体交易规模的14.22%和6.92%。
6、并购规模分布
从并购规模分布来看,交易金额在10亿元到100亿元的事件占比最高,占总体交易金额的36.06%;占比第二高的是交易金额大于100亿元的事件,占总体交易金额的34.46%。
7、股权并购交易规模Top10
根据Wind统计,截止2025年上半年末,并购交易规模前十大事件如下:
No.1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
买方:海光信息(688041.SH)
标的:中科曙光100%股权(603019.SH)
并购方式:外部吸收合并
交易金额:1,159.67亿人民币
No.2新奥股份子公司收购新奥能源65.89%股权
买方:新能(香港)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新奥股份(600803.SH)
标的:新奥能源65.89%股权(2688.HK)
并购方式:要约收购
交易金额:552.97亿人民币
No.3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
买方:湘财股份(600095.SH)
标的:大智慧100%股权(601519.SH)
并购方式:外部吸收合并
交易金额:172.13亿人民币
No.4兖矿能源收购暨增资西北矿业获其51%股权
买方:兖矿能源(600188.SH)
标的:西北矿业51%股权
并购方式:增资;协议收购
交易金额:140.66亿人民币
No.5藏格矿业控制权变更
买方:紫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899.HK)
标的:藏格矿业24.82%股权(000408.SZ)
并购方式:协议收购
交易金额:137.29亿人民币
No.6建发国际集团收购上海弘寿100%股权上海新闳湾100%股权及相应债权
买方:建发国际集团(1908.HK)
标的:上海弘寿里100%股权;上海新闳湾100%股权;上海弘寿里相应债权;上海新闳湾相应债权
并购方式:协议收购
交易金额:123.50亿人民币
No.7人福医药23.7%股权权益变动
买方:招商生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招商生科投资(武汉)有限公司;信托计划
标的:人福医药23.7%股权(600079.SH)
并购方式:其他并购方式
交易金额:118.00亿人民币
No.8中国铝业子公司吸收合并内蒙古华云50%股权
买方:包头铝业
标的:内蒙古华云50%股权
并购方式:外部吸收合并
交易金额:117.43亿人民币
No.9 ST新潮50.10%股权要约收购
买方:伊泰煤炭/伊泰B股(900948.SH)
标的:ST新潮50.10%股权(600777.SH)
并购方式:要约收购
交易金额:115.85亿人民币
No.10 TCL科技收购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11%股权
买方:TCL科技(000100.SZ)
标的: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11%股权
并购方式: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交易金额:115.62亿人民币
近年来,央企在硬科技领域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纵向延伸、横向整合的案例不断涌现。
3月30日晚,华大九天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
6月9日晚,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披露了重组更多细节,换股比例1:0.5525、交易金额超1159亿元,成为A股首个横跨芯片设计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巨无霸”。海光信息表示,其作为存续公司将整合吸收合并双方资源,巩固和扩大存续公司在国产算力产业的积淀,推进算力产业融合发展和国产化进程,进一步推动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在数字中国战略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严学锋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光信息选择合并中科曙光的战略考量是抢抓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机遇,促进产业链整合和高质量发展。两者的合并有利于企业做强做大、增加产业链的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余丰慧指出,近年来,央国企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号召,纷纷将并购重组重心转向“硬科技”领域。此举旨在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可控,关乎国家安全与技术主权。同时,“硬科技”发展能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催生新经济增长点,对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不仅助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更增强国际竞争力,确保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
国企积极性显著提升
在政策红利驱动下,各地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案例频出。电子信息产业方面,7月5日,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持有的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浓缩果蔬汁(浆)的生产和销售。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在原主营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产业化咨询、工艺设计、设备选型与组线、工程设计与建设、产线调试与运营以及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文旅方面,7月7日,南京商贸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京商旅”)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南京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京旅游集团”)通知,为推动南京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经南京市委深改委研究决定,拟以南京旅游集团为主体,整合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体育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南京市文旅体商综合开发运营主平台。
在能源领域,今年5月,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下称“白音华煤电”)的股权进行资产重组,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白音华煤电100%股权,进一步优化白音华地区煤、电、铝等资源配置,提升优势产业集中度。
此外,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并购重组,多举措引导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发展。去年以来,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发布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行动方案,鼓励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上市公司用好并购重组通道提质向新、做大做强。
多地积极部署
央企投资协会执行会长刘文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并购重组市场异常活跃,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政策引导作用离不开各方协同配合。
近期多地也密集出台文件,强调国企并购重组服务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并将其置于市值管理“工具箱”的首位。
例如,安徽省国资委、安徽证监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提出,鼓励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并购重组,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上海市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上海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实施并购重组;南京市政府办公厅于2025年3月份印发《南京市关于支持企业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落实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运行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轮重组整合热潮掀起之际,设立并购基金也成为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地方国资的选择,基金规模从几十亿元到几百亿元不等,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领域强链补链,主要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
“并购重组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与市场拓展机会。整合过程中,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跨企业合作促进知识交流、技术扩散,激发创新活力。长远看,这有利于构建完善的技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余丰慧补充道。
数说山东
山东省7月上半月首次披露的并购业务共23笔(包括买方、卖方和交易标的在山东的所有交易),已披露金额总计约14.26亿元人民币,居全国第15位。从区域分布看,济南6笔、青岛5笔、烟台5笔表现最为活跃。在交易金额上,菏泽5.95亿元位居第一,占全省交易额的41.73%,青岛3.65亿元居省内二。
山东本地企业作为竞买方参与9笔交易,已披露的投入资金2.14亿元。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主导7笔交易(如恒通股份收购广西华恒通、新未来收购大连新未来等),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各主导1笔(中化装备收购益阳橡机和北化机、青岛海控投控100%股权无偿划转给青岛董家口)。值得关注的是诚志股份间接股东青岛海控投控100%股权结构变动,标志着青岛市国企改革迈出新步伐。此次转让是青岛海控今年以来第二次无偿划转资产。6月11日将其所持有的青岛琅琊台集团41.79%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青岛西海岸健康产业集团。2024年合并利润表显示,截至2024年底,青岛海控资产总额2100.4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16.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87亿元。不过,其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1.92亿元,截至去年末,青岛海控实现净利润6.19亿元,同比减少23.67%。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1-5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我省紧抓“两新”“两重”政策契机,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持续夯实有效投资基础,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
一、“两新”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质效提升
1-5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随着“两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相关行业供需结构不断改善,推动装备及消费品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1-5月,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9.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8.6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2.7%、41.7%、53.9%、62.1%。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8.2%,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6.9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投资分别增长33.8%、36.5%、71.3%。
二、工业技改投资较快增长,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有效激发企业转型升级意愿,1-5月,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1%。三大门类技改投资同步增长,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6.9%、7.7%、1.9%;41个行业大类中,30个技改投资实现正增长,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2%、36.9%、39.2%。
三、项目建设资金平稳增长,大项目资金保障更加有力
积极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政策协同效应,精准聚焦项目建设需求,通过扩大专项债券规模、优化信贷投放结构、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多渠道并举,持续加大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力度,有效破解融资瓶颈。1-5月,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到位资金增长3.0%,好于全部到位资金增速1.8个百分点。
重点案例(7.1-7.15)
7月13日晚间,福达合金(603045)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光达电子股东王中男、温州创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温州箴义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签署《关于浙江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之收购意向书》,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标的公司合计不低于51%股权,最终交易价格需在公司及其聘请的中介机构完成尽职调查及审计、评估程序后经各方协商确定,并以最终正式签署的收购协议为准。
光达电子是专业从事电子浆料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可广泛用于太阳能光伏、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目前产品主要为TOPCon电池银浆。光伏银浆主要应用于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电极和背面电极,用于收集和导出硅基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光达电子实现了光伏银浆三大核心原材料银粉、玻璃粉、有机载体的自主研发生产,掌握了工艺控制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是我国少有的具备全产业链自研自产能力的浆料厂商,并与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爱旭股份、正泰新能等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从战略转型视角观察,此次收购与福达合金此前155亿元跨界收购三门峡铝业的“蛇吞象”计划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三大务实转向:首先,标的规模与企业现有资金实力匹配,现金收购避免过度杠杆风险;其次,光达电子业务与福达合金现有电学金属材料主业具有显著协同效应;最后,选择切入正处于技术迭代期的光伏银浆赛道符合产业整合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球光伏银浆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5已达77%,龙头企业已通过并购加速整合,如帝科股份斥资6.96亿元收购浙江索特案例,福达此番入局需直面头部企业的竞争壁垒。
公告显示,光达电子实际控制人为王中男,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之子,也是本次交易对手方之一,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王达武,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更,两家公司的办公地址也一致。因标的实控人与收购方实控人的直系亲属关系构成典型关联交易,此类架构易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疑虑——2023年某上市公司收购实控人亲属资产就因估值合理性存疑被监管否决。但本次交易采用独立第三方审计评估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合规风险。
7月1日,金浦钛业发布公告称,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德东方”)控股股权并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发生重大变化。本次交易前,公司主营业务为钛白粉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是金红石型钛白粉、锐钛型钛白粉;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战略性退出钛白粉行业,利德东方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橡胶制品业,主要产品为橡胶管路、密封、减震、套管等橡胶制品。
根据最新公告,金浦钛业拟以持有的南京钛白、徐州钛白、金浦供应链对应的部分资产及全部负债与金浦东裕持有的利德东方91%股权等值部分进行置换。同时,金浦钛业拟向金浦东裕、恒誉泰和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利德东方100%股权与置出资产的差额部分。利德东方的实控人郭彦彤系金浦钛业实控人郭金东次女。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本次交易完成后,预计金浦钛业的控股股东仍为金浦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郭金东,本次交易不会导致金浦钛业控制权发生变更。
近年来,受产能过剩、成本高企、需求疲软、低价竞争激烈、欧盟加征关税及环保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钛白粉行业盈利空间缩窄,钛白粉行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业绩大幅度持续下滑。钛白粉行业上市公司龙佰集团、中核钛白、惠云钛业、安纳达等均有多元化业务布局,近年来纷纷向新能源等产业转型。公司属于硫酸法钛白粉工艺,生产基地位于南京和徐州,不具备新增投资、改扩建的条件,能源以及人工成本相对较高,也不具备矿产资源和规模优势,导致公司最近三年大额亏损,且亏损额大幅增加,亟需尽快转型发展。2024年,其营收21.33亿元,同比下滑5.86%;归母净利润为亏损2.44亿元,同比下滑39.81%。
利德东方系国内橡胶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研发平台型公司,技术研发覆盖全产业链,围绕管路、密封、减震、套管四大类别,形成N个细分品类的“4+N”产品体系,服务众多应用领域,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前景广阔。利德东方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连续11年荣获“胶管行业TOP10企业”,荣获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橡胶工业百强”、“胶管十强”,中橡协制品分会“2024年橡胶制品行业十强”等荣誉。2023年、2024年,利德东方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10.44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8381.43万元、1.21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利德东方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将原有持续大额亏损的钛白粉业务整体置出,同时置入盈利能力较强、市场空间广阔的橡胶制品业务,实现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型,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维护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7月14日,中化装备公告称中化装备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装备公司购买其持有的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益阳橡机)100%股权,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蓝星节能购买其持有的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简称蓝星北化机)100%股权,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以询价发行的方式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中化装备的主营业务是塑料机械、化工装备和橡胶机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及数字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注塑设备、挤出设备、反应成型设备、干燥设备、硫化设备、工程、监理及技术服务。
益阳橡机注册于2000年,是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所属的生产型企业,是国内最大的橡胶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也是国际著名的橡胶机械供货商。主要产品有密炼机、轮胎硫化机、平板硫化机、双螺杆挤出机等,产品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蓝星北化机是国资委直属中国中化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在原北京化工机械厂(1966年建厂)基础上搬迁组建而成,2006年11月成立。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高新技术型企业。蓝星北化机以电解成套装置和电解节能改造技术为核心,为用户提供核心装备、核心工艺包及上下游配套装置解决方案,是集工程、技术、服务、贸易为一体的专业化工程公司,是全球三大离子膜电解槽成套供应商之一。截至2024年底,国内市场占有率近半,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目前业务已遍布20余个国家,产品分布在北美、欧洲、南美、东南亚。
2024年度,中化装备拥有KM集团、天华院、中化橡机等三家重要子公司,分别对应其塑料机械、化工装备和橡胶机械业务。中化装备证券简称原为“克劳斯”,今年1月,公司发布证券简称变更实施公告,其中提到,公司已完成对德国克劳斯玛菲集团有限公司的出售,因此“克劳斯”已不适合作为公司名称及证券简称,同时公司完成了名称变更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名称已变更为“中化装备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
从拟注入的资产业务来看,相关标的与中化装备存在业务协同。对于本次重组部分资产的注入,市场已有所预期。在2018年中化装备的重大资产重组中,相关股东曾出具了承诺函,承诺为解决益阳橡机和桂林橡机与上市公司方面在橡塑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存在的同业竞争,将在相关标的具备注入上市公司相应条件后的1年内,以经评估的公允价格注入上市公司,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7月7日晚间,长鸿高科发布公告称,计划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广西长科新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初步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根据相关规定,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构成重组上市。
长鸿高科是一家专注于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ES)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主要产品涵盖SBS、SEBS、PBT、热拌用沥青再生剂、橡胶增塑剂以及黑色母粒等。长鸿高科在TPES领域拥有较强的市场地位,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其SEBS加氢技术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成为国内首批具备SEPS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的企业。
根据公告,广西长科是一家专注于特种合成树脂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透明ABS、高透明MS、高腈AS、高抗冲ABS/HIPS、高光ABS/HIPS等特种树脂产品。广西长科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透明ABS生产工艺,作为中国大陆首家实现工业化量产本体法工艺的企业,该公司成功打破了国外厂商对该技术的长期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透明ABS作为一种工程塑料,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耐候性和易加工性,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建筑等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2023年中国ABS塑料市场需求达1580万吨,较2022年增长8.2%,主要受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下游需求驱动;预计到2025年,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至18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6.7%,凸显出该行业的高增长前景。广西长科的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国内企业对进口材料的依赖,还提升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尽管公告未披露广西长科的详细财务数据,但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位和产品创新力,使其成为长鸿高科战略布局的理想标的,双方在材料科学领域存在显著协同潜力,如结合长鸿高科的TPES技术与广西长科的特种树脂能力,可加速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渗透。
展望未来,长鸿高科收购广西长科将开启新增长周期,短期内,整合广西长科的透明ABS等产品可立即丰富长鸿高科的产品矩阵,利用现有渠道加速市场渗透,尤其在汽车和电子行业,预计到2025年中国ABS需求达1850万吨的背景下,协同效应有望提升双方营收规模。中长期而言,长鸿高科的技术优势(如SEBS加氢技术)与广西长科的创新工艺结合,将推动高端材料研发,例如开发生物降解材料或高性能复合材料,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公司现有投资项目——5万吨/年TPE黑色母粒技改项目调试及计划中的5万吨/年高端纤维弹性体及10万吨/年PBAT黑色母粒装置——将为收购提供产能支持,强化规模经济,目标降低负债率并改善盈利能力(当前净利润承压)。
市场层面,中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年复合增长率6.7%的预测为本次交易注入乐观预期,但挑战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及竞争加剧,需通过研发投入和成本控制化解。战略上,长鸿高科可借此布局全球化,利用广西长科的进口替代能力拓展海外市场,最终实现从国内领先向国际玩家的转型。这一收购若成功执行,不仅为股东创造价值,还将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7月13日,元力股份发布停牌公告,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同晟股份的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初步协议已经于7月10日由元力股份与同晟实控人卢元方、陈家茂签署《意向协议》。具体的购买比例、定价、现金量、股份发行比例、募资规模等仍在商谈中,将由预案或报告书披露为准。
元力股份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是国内木质活性炭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活性炭、硅酸钠、硅胶等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实际控制人为卢元健与王延安夫妇,合计持股约22.65%。2022–2024年元力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19.51亿元、20.15亿元、18.83亿元,同比增速从21.33%下滑至-6.5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亿元、2.37亿元、2.84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从47.64%降至19.95%。
同晟股份是在新三板挂牌公司,主营业务为二氧化硅研发、生产与销售,广泛应用于橡胶、蓄电池隔板、牙膏、饲料、涂料等领域。同晟的二氧化硅应用于多领域,对活性炭企业来说,可通过上下游整合增强产品链条,兼顾技术自主提升和销售协同。据同晟股份2024年年报,其2024年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0.5亿元,同比上涨175.82%。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仅约0.14亿元,较上一年0.28亿元大幅下滑。
元力股份实际控制人卢元健与同晟股份实际控制人之一卢元方为亲兄妹关系。卢元方目前持有同晟股份34.96%股权,与合作伙伴陈家茂(持股19.52%)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标的公司,合计控制54.49%表决权。元力股份对同晟股份的并购案例呈现了A股上市公司收购新三板企业的典型特征,同时因关联交易属性引发市场对交易定价是否公允的关注。从此次交易可看出同晟选择“卖身”一度净利猛增的时点,可能是为借助更大平台扩布局与融资。同时双方在化工材料领域存在技术和客户资源协同可能,符合元力股份突破增长瓶颈的战略需求。
7月9日,浙江泰福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泰福泵业)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现金方式购买浙江南洋华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洋华诚)不低于51%的股份并取得南洋华诚控股权,如交易完成,标的公司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涉及发行股份,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资料显示,泰福泵业主营业务为民用水泵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南洋华诚主营业务为薄膜电容器相关BOPP薄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中国合成树脂协会高功能薄膜分会出具的证明,南洋华诚产销电容器用聚丙烯电子薄膜材料在2023年为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泰福泵业表示,公司所处的水泵行业虽然整体规模稳定增长,但作为较传统的制造业,产业内的竞争趋于激烈,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乏力。为此,泰福泵业拟通过购买南洋华诚控股权,引入新质生产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薄膜电容器是电气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随着电力系统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不断发展,对薄膜电容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电容器薄膜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电容器耐压性、寿命及高频稳定性。
泰福泵业称,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新增电容器薄膜业务,公司业务将向新质生产力方向拓展,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经营规模和业绩,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南洋华诚实际控制人邵雨田素有浙江“牛散”的称号,他不仅位列泰福泵业、百达精工、绿田机械等多家浙江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还在十多家非上市公司担任法人,旗下业务布局覆盖房地产开发、新材料研发、黄金首饰、文化教育等领域。公开资料显示,邵雨田在电容薄膜领域积累深厚,其早在2001年就创办了浙江南洋电子薄膜有限公司(简称“南洋科技”)并上市,2016年南洋科技通过收购转型军工企业,并更名为“航天彩虹”。此后,邵雨田逐渐淡出航天彩虹,主营业务电容薄膜也于2021年被剥离出上市公司。据悉,航天彩虹2021年通过产权交易所以公开挂牌形式整体处置公司电容薄膜业务 ,转让资产包括浙江南洋科技有限公司聚丙烯电容器薄膜业务板块净资产、台州富洋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鹤山市广大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最终以挂牌底价3.18亿元成交。多年前航天彩虹剥离的资产,此番将被泰福泵业收入囊中。
7月2日晚,海南高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现金支付方式购买海南省交投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交控石化51.0019%股权。根据初步测算,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显示,公司于7月1日与交商集团签署《重大资产重组之意向性协议》,本次交易完成后,交控石化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目前交易各方尚未签署正式协议,本次签署的《重大资产重组之意向性协议》系签约各方合作意愿的意向性约定,具体交易方案尚需进一步协商、推进和落实,正式协议的签署尚需按照重大资产重组相关规定,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及审批程序。最终能否达成合作并签署正式协议尚存在不确定性。
公告显示,交控石化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3643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成品油的零售及相关产品的销售;电动汽车充电经营;成品油充值卡、票务代理;公路服务区管理等。交商集团出资1858万元,持股51%;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785万元,持股49%。
海南高速表示,若本次交易进展顺利,公司将取得标的公司的控制权,标的公司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对公司“回归主业,转型发展”总体目标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提升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丰富公司交通产业生态业务,有利于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符合公司致力于打造综合交通服务集团的战略目标,为公司全体股东创造价值。
7月7日,杭叉集团发布公告称,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叉集团”)子公司浙江杭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杭叉智能”)拟以增资扩股方式收购关联方杭州昆霞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昆霞投资”)、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科技”)及其他转让方持有的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自机器人”或“标的公司”)99.23%股份。
本次交易以根据坤元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采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两种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出具的《浙江杭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拟进行股权置换涉及的该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资产评估报告》和《浙江杭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拟进行股权置换涉及的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项目资产评估报告》所确定的评估值为定价依据,即本次以杭叉智能的评估值人民币4.8亿元及国自机器人的评估值人民币4.01亿元为作价依据,杭叉智能按照每一元注册资本9.6元新增注册资本0.41亿元购买关联方昆霞投资、巨星科技及其他转让方合计持有国自机器人的99.23%股份,本次交易价格折合成人民币3.98亿元,其中涉及与昆霞投资、巨星科技的关联交易对价合计金额为人民币2.89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杭叉智能的注册资本将由5,000万元增至9,146.52万元;杭叉智能将持有国自机器人99.23%的股份。公司持有杭叉智能的股权比例将由81%变更为44.28%,仍为杭叉智能控股股东。
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业车辆及物流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控股子公司浙江杭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叉智能”)深度布局智能物流赛道。杭叉智能聚焦于自动化物流系统的技术开发与集成服务,是杭叉集团向智慧物流战略转型的核心平台。在本次交易前,杭叉集团持有杭叉智能81%的股权,依托其在物料搬运设备领域的产业基础,持续强化智能物流装备的市场渗透力。
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自机器人”)自2011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逐步形成以智能巡检、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三大产品体系。其技术实力体现在SLAM导航、多机协同调度等前沿领域,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电力、仓储等多个场景。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6,635.83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517.66万元,净利润227.51万元。尽管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净资产为-1,700.97万元(主要源于高研发投入资本化及市场拓展形成的负债结构),但其技术储备与行业地位已获得市场认可,评估价值达4.01亿元,印证了其以创新驱动增长的发展逻辑。
国自机器人的移动机器人技术将与杭叉智能的物流设备研发能力深度融合,直接补强AGV/AMR产品矩阵,推动杭叉集团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商转型。
交易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以股权置换替代现金支付,杭叉智能通过增发股份吸收标的资产,避免了上市公司现金流压力,同时增强了自身资本实力。此外,交易显著优化了关联交易结构:原杭叉集团与国自机器人之间的设备采购与系统供应关系(截至2025年6月末资金往来余额8,674万元)将转化为内部协作,降低交易复杂度并提升业务透明度。业绩承诺机制则构建了风险缓冲带,仇建平对国自机器人未来三年盈利的担保,结合标的公司2024年已实现的6,635万元净利润基础,为整合效果提供了实质性保障。
短期内,国自机器人的SLAM导航、集群调度技术与杭叉智能的叉式AGV平台将加速融合,开发适配柔性制造场景的新一代物流机器人,满足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中对高适应性设备的需求。中长期看,杭叉集团将通过技术内化重塑产业链地位——掌握核心移动机器人技术后,可提供从智能装备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服务,强化其在智慧物流市场的定价权与客户粘性。公告明确指出,此次整合将“提升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销售渠道、实施能力和产能规模”,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内部资源协同预计释放显著效益:研发成本降低、技术转化效率提升,原有关联交易转化为内部分工后,杭叉智能可更敏捷响应定制化需求,扩大市场份额。
在全球智能物流装备市场年均增速超12%的背景下(LogisticsIQ数据),杭叉集团此次收购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化与价值链延伸。尽管国自机器人短期财务结构存在特殊性,但其技术储备与市场潜力已通过收益法估值获得资本认可。随着业绩承诺的兑现与协同效应释放,本次交易有望成为杭叉集团向科技型物流企业转型的关键里程碑,并为中国智能装备产业整合提供新范式。未来需重点关注技术整合进度及承诺业绩达成情况,这将是衡量交易长期价值的核心指标。
7月15日,巨星科技公告称,公司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杭州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纳科技)18.4706%股权,对应注册资本320.28万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微纳科技51%股权,微纳科技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微纳科技2024年营业收入1.46亿元,经交易各方友好协商并参考市场同类交易估值水平,本次交易估值拟按照2024年营业收入的1.88倍确定,即微纳科技100%股权对应2.75亿元估值进行股权转让,对应海南微纳持有的微纳科技11.6315%股权的交易价格为3198.50万元,紫兴创投持有的微纳科技1.9608%股权的交易价格为539万元,姚嘉持有的微纳科技4.8783%股权的交易价格为1,341.50万元。
微纳科技成立于2010年6月,专注于提供面向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汽车的人机交互、智能音频及接口的芯片设计及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微纳科技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微纳科技的无线人机交互SoC系列芯片产品一直拥有很高的市占率和盈利能力,使得微纳科技2021-2023年度一直保持2000万左右的净利润。2023年末微纳科技成功并购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部分业务及团队,经过一年半的运营,使微纳科技掌握了自主、完整的射频(无线)、模拟、数字及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新的端侧AI芯片产品已设计完成,并在公司的配合下开始切入面向电动工具和智能工具应用的芯片研发。新芯片产品目前处于流片的最后阶段,尚未能形成销售收入,导致微纳科技2024年度和2025年度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其技术基础对公司大力发展电动工具和智能工具的意义越来越重大。
巨星科技首次于2016年底投资参股微纳科技,旨在引进国内先进的智能人机交互和无线互联技术,加快公司现有产品的智能化进程。微纳科技技术的引入使得巨星科技在2017年底中标美国Lowe's Companies, Inc.的Smart Home核心项目产品,成功进入欧美智能家居产品领域。然而随着2018年美国《安全数据法案》等新规的落地,巨星科技这一业务被迫中止,但巨星科技和微纳科技的技术互动和战略合作一直持续。随着巨星科技2021年大规模重启电动工具开发,微纳科技一直致力于帮助巨星科技在电动工具控制芯片和交互芯片的应用解决方案上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本次收购完成后,巨星科技将继续加大对微纳科技和芯片领域的投入,为公司的激光测量、电动工具和智能工具产品打造芯片级的核心竞争力。
7月15日,苏州规划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张宁等21名交易对方购买其持有的东进航科100%股份,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苏州规划以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及总承包管理、智慧城市等综合技术服务。面对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下行压力,苏州规划近年来积极布局低空经济领域。2024年11月,公司出资1000万元成立奥帕低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49.97%;2025年5月又联合成立广东奥帕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并持股51%。在研究合作方面,公司于2024年10月与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联合发布《2024年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并参与《苏州市地方政府低空运行综合管理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实际项目层面,公司已通过小额合同切入地方低空起降设施布局规划及运行管理研究,积累初步行业经验。苏州规划已明确将低空经济列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持续加强技术储备、人才培养和合作拓展,着力构建新的业务增长极。
北京东进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4710万元,是国内军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专业制造商。公司业务覆盖通信、导航、监视系统设备的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曾于2016年9月在新三板挂牌,后于2024年8月为配合战略调整主动终止挂牌。
东进航科在技术实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30年空管装备国产化经验,是国内唯一同时承担系统建设与通航飞行服务运营的企业。公司持有135项软件著作权、33项专利及5个空管设备许可证,资质覆盖军民用航空领域,并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认证。其主导实施的国家级及省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无人机综合监管试验平台”海南试点、北京市和重庆市公安局无人机监管平台建设等。在财务表现方面,公司自2018年至2023年连续六年净利润亏损,累计亏损超过3895万元。2023年实现营收5562.88万元,同比增长9.21%,但净利润亏损扩大至743.06万元,主要源于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及期间费用。值得关注的是,在交易筹划前的2025年6月,公司原第二大股东刘晓洁及重要股东吴硕退出,实控人张宁持股比例调整为39.57%。
东进航科在空管设备、无人机监管领域的技术积淀,恰好弥补苏州规划在低空运行管理系统中的技术缺口。而苏州规划在政府资源与城市规划方面的优势,可为东进航科的技术落地提供重要支撑。以苏州市规划为例,该市计划到2026年建成2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及低空监管平台,双方联合后有望提供"规划-设备-运营"的全链条服务。